《富爸爸窮爸爸》是一個傳奇,多次登上暢銷排行榜。這系列的書,改變了很多人的理財觀念。我會整理重點分享,這次先聊聊《富爸爸窮爸爸》的核心理念。
影片連結:5分鐘讀懂《富爸爸窮爸爸》核心理念 | 現金流的原理 | 富人買房子與窮人有何不同? | 理財心得
《富爸爸窮爸爸》的核心理念:現金流
這本書最重要的概念,肯定是「現金流」。按照作者羅勃特.清崎的說法,這是分辨「資產」和「負債」的標準:
「資產是,能把錢放進你口袋裡的東西。
負債是,把錢從你口袋裡取走的東西。」
圖中是簡化了的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,用來表達金錢的收支,與資產及負債的關係。如圖所示,能夠帶來收入的是資產,例如股票、債劵和房地產等等。
而引致支出的就是負債,包括抵押貸款、消費貸款和信用卡等等。
這種想法容易記憶,也不難理解。不過,你會發現它與傳統財務概念並不一樣。
作者認為,中產階級一生不能擺脫財務問題,因為他們不了解現金流的重要性。他們買入負債,卻以為是資產。怎麼說呢?
作者舉了一個爭議極大的例子:中產階級以為貸款買房是資產,但其實是負債。這就是窮爸爸與富爸爸理念不同之處。雖然房子是一件實在的物業,但它也帶來不少支出,例如償還抵押貸款、房地產稅、保險費、維修費和公共設施費。
「如果你所有的錢都投注在房子上,你就不得不努力工作,因為你的現金正不斷地從支出欄流出,而不是流入資產欄,這是典型的中產階級現金流模式。」
也就是說,擁有房子連帶的開銷,會令你未來數十年的現金流大打折扣。
中產階級的確可以憑知識與經驗,在職場力爭上游,提升收入。不過,大多數人同時也不能抗拒物質生活的誘惑,賺得越多便買越大的房子、開更炫的車子,於是支出和債務也同步上升,必須更努力工作賺更多的錢,然後繼續這個循環。
現金流循環
把窮人、中產階層與富人的現金流向圖畫出來,就能看到他們的現金流循環有何分別。
窮人的收入只有薪資,用來應付日常生活各種開支。他們沒有太多積蓄,所以沒有累積到甚麼資產,也沒有太多負債。
中產階級的主要收入也是薪資,但除了應付日常開銷,他們還要償還各種負債,例如房貸與車貸。很多人以為他們享受生活,但其實背後的重擔也不輕。
而富人呢?他們懂得累積資產,產生的現金流足夠應付支出之餘,還可以把用不完的再投資,把資產越滾越大。這就是富人越來越富的原因。
所以,同樣買房子,富人的方法與中產階層不同。他們會確保有足夠資產,製造現金流支付房子開銷。例如,他們以被動收入償還房貸,甚至會抵押房產,套取現金再投資。
除了房屋,其他看似資產的奢侈品的道理也一樣:
「當你的現金流增加時,你可以買一點奢侈品,一個重要的區別是富人最後才買奢侈品,而窮人和中產階級則傾向先買奢侈品。」
由此可見,重點還是現金流。
累積資產、減少負債
一言以蔽之,富爸爸的成功策略就是「累積資產、減少負債」,從而建立現金流,就像擁有一台印鈔機。
明白這一點,本書的其他內容就是末節,不難理解。例如為甚麼作者不吃傳統中產哲學那一套「讀好書找份安穩工作」的說法呢?又為甚麼認為必須懂得稅務知識呢?這是因為學歷可能讓你賺更多的薪資,但不能教曉你累積資產,擺脫「老鼠賽跑」的宿命。而懂得稅收原理,可以幫助你善用各種稅務規章,合法而明智地節省開支,減少負債。最終目的還是累積資產、減少負債。
《富爸爸窮爸爸》是理財寶典嗎?
有報導質疑作者清崎並未曾憑著房地產致富,在出版這一本書後才開始算是富有。而書中的「富爸爸」,也沒有證據確認真有其人。
另外,作者一面倒推崇創業而貶低打工一族,而且不認同高學歷。但現實也有很多人憑專業知識致富,僱員亦可有出頭天。
我認為這本書真的成功令人反思傳統智慧,但不必神化它。書中人物真偽,或者作者財產多寡,其實並不重要。正如影評人只管評價電影,卻不一定是最佳導演。最重要是抓住本書的精髓,就是建立收入渠道,管理好支出。更何況清崎憑一本書闖出名堂,單是這一點也值得有志創業者研究。至於如何致富,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,富爸爸的方法只是達成目標的可行途徑之一。
喜歡認識更多理財智慧嗎?我會繼續在我的《思維漫步》YouTube頻道分享更多實用知識。請記得訂閱喔!
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,也請你點讚與分享給朋友,謝謝你!